集团地址:

河北省涿州市城西北街252号路西沿街办公楼

 

鹏渤集团在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不断为员工创造平台,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文明、和谐、温馨、优雅的人居文化,为城市和历史留下值得典藏的艺术精品。

公司电话:

0312-6671665
 

以开发优良产品为责任,以诚实守信为宗旨

页面版权所有:鹏渤集团 冀ICP备2021006635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保定

公司传真:

0312-6671665

X
X
X
>
新闻详情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企业文化

一个人开始变好的几个征兆

2021/12/25
浏览量
【摘要】:

在这个世界上,想改变的人很多,能改变的却总是“少数”。其中原因,多是人们单纯地希望靠努力来改变自己,忽略了一些成长的必要条件和要领。这些条件和要领通常不怎么容易被人注意到,但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和思考,我发现了一些相对共性的因素。如果你在自我改变的过程中总有说不清的无力感,那不妨与下面几个因素进行比对。或许,你也会因为这种觉察而顺利成为那部分“少数”。

当然,我更愿意把这些“共性因素”称之为一个人开始变好的征兆。因为这些条件一旦达成,变好就会顺理成章。

 

有独处的时间

 

你肯定没想到,我列举的第一个因素竟是外在条件而非内在品质。这不免会让人认为,外在条件比内在品质更加重要。事实上,对于个人成长来说,很多时候确实如此。因为人是感观动物,我们言行和思维都会被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牢牢地束缚,所以一个人最初的觉醒和改变是要看运气的。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温不火或顺风顺水的无压环境里,可能连成长的念头都不会有;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过于痛苦的环境里,也可能会陷入“习得性无助”,丧失改变的信心;唯有在适度的痛苦或喜悦下,我们才更可能产生内在的自我驱动力。

可见,“人是环境的产物”这话一点没错。

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主动审视、觉察自己所处的大环境,那一定能更快地步入觉醒。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提倡阅读的原因之一,因为书籍中的新知识和新角度可以让我们的注意力和思维摆脱现实环境的束缚。当然,对于一个有改变愿望的人来说,接下来的小环境则至关重要,那就是:有自己的独处时间。

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苦楚:内心虽然很想改变,但现实生活的压力和节奏却让人很难静下心来学习。这点我感同身受。

暂且不说工作,仅仅家庭生活就会让人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很难有时间独处、去思考生活之外的事情,更别说去专门培养一个技能、提升自己了。而一个人若是不能在生活洪流中停下来,他就很难静下心来梳理自己,进而陷入“要而不得”的焦虑状态。难怪网上到处流传这样的“警句”:废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一直忙,忙到没时间成长。

可见独处时间是个人成长的最基本材料,没有这些材料,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我经常建议那些想要改变的读者去实践早起,利用早晨那段纯净的、无干扰的时间来梳理自己、提升自己。这对于暂时仍要疲于应付生活的我们来说是一个为数不多的选择。别说早起困难,如果你有梦想,那就要学会在烦忙的生活中去“偷时间”。如果你不会“偷”,那就看看布克奖(英语小说界最高奖)得主詹姆斯·凯尔曼是怎么做的。

詹姆斯·凯尔曼喜欢写作,但他2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为了家人的生活,他不得不选择当一名司机。可是每天工作结束回到家时,他发现自己身心俱疲,不能再做任何事了。于是,他决定在每天早上出门前两小时起床。他说大多数工作都是从早上8点开始,所以早上从5点半到7点,大多数时候他都在书桌前,每一天都是如此。如果换班时间是早晨5点,他会想办法在把车开出车库前花1小时写故事。尽管中途搁笔停止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他认为这也比一轮长达12小时上班之后再试图写作要好一些。26岁时,詹姆斯·凯尔曼在美国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48岁,他凭借作品《为时已晚》获得了布克奖。得奖后,他坦言自己就一个偷时间的人。他说:“一定要把最好的时间留给自己,而不是卖给老板。”

改变自己一定是不容易的。

如果你也有梦想,那一定要想办法给自己留出足够的独处时间。没有这些时间,我们的梦想只能成为空中楼阁。遗憾的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往往缺乏改变的意愿,空闲时间就像是多余的负担,需要用各种消遣来消耗掉。等我们到了三十五六岁,开始同时受到家庭、工作、理想的挤压时,方觉时光宝贵。而此时,生活却像恶魔一样地占尽了我们的时间。最终,想改变的人没时间,有时间的人不愿改变,真像是命运的一场捉弄。

如果你现在就是一个有闲的年轻人,那一定要早早觉醒,早做准备,不要被生活的洪流卷入这种困境。

 

有强烈变好的欲望,但不急于马上实现

 

第二个因素看起来是一个矛盾体,但细想之下又非常合理。因为有太多人的失败都是因为欲望有余而耐心不足。我和读者交流的时候,就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感觉自己很没用,这点事情都做不好,我是不是不适合做这件事?事实上,他们开始做这件事并没有多久,只是一时没看到明显的进步就对自己产生各种怀疑。而一个稳重的成长者一定能将二者统一起来——他既能在内心对想做之事保持持久的热爱,又能允许自己在初期反复失败。

这不是什么自我安慰,而是因为学习规律就是如此。从本质上看,学习就是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大脑中相关神经元产生连接并形成强关联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初期必然是非常缓慢的,因为它们之间还没有形成顺畅的通路。但只要持续练习,这些连接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一张高效的网络,使自己在某天开始加速并突破。

所以,一定要对初期的进步主动降低预期,把改变的时间拉得足够长,包容自己的失败和笨拙。而人都是差不多的,你觉得难,别人也会觉得难,这时就看谁能乐观对待这个过程,悄悄地走到最后了。
我自己就会经常这样鼓励自己,有时看到自己笨拙的样子,甚至还会感到高兴。因为我确信自己一定会慢慢变好,而很多急于求成的人会被这个过程挡在门外。如此,我不仅能跨过这道门槛,还能让这道门槛成为自己能力优势的护城河!

 

每天做一点

 

有时间、有耐心,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而长期主义者一定愿意:每天做一点。这既是方法,也是智慧。因为再大再难的事,只要平摊到每一天,都不会很难,也不会很累。

记得2019年初,我因为腰部受伤,导致3个月无法运动,体能急剧下降,出院后又刚好面临体能考核,结果可想而知。为了通过3个月后的补考,我开始恢复体能。但这次我放弃了以往那种临近考核前的突击训练,而是采用每天早上做一点点的方式进行恢复。比如我每天都会拉一次单杠,但不会像突击训练那样做到完全力竭,让自己感觉很痛苦,而是稍微有点吃力就停止。这样的训练几乎没有压力,让人感到很轻松,而我的体能也一天天开始增长。从3个、5个,再到7个、10个,最后我能以标准的动作拉到15个,轻松超越达标线一大截。补考通过后,我也没有停止训练,而是继续保持每天做一点,这样无论何时进行体能考核,我都能以轻松面对。

通过这件事,我彻底体验到了“每天做一点”的力量。毋庸置疑,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无论我们是阅读、写作,还是弹琴、画画,只要让自己每天去做一点,你就不会觉得做成这件事有多难。

当然,这必然要求我们不能同时有太多欲望,必须聚焦最重要的几个目标。否则精力不够,无法持续,最终哪个都做不好。

另外,如果我们学习的是技能,那还要注意一个要领:一次做透一个点。比如我在练习魔方的时候,不会一次次打乱从头到尾地练,而是遇到一个不熟练的公式后,就专门练习这个公式,直到闭着眼也能快速完成的程度。这种单点做透的方法就是深度练习的方法,积累起来会非常快。

其实,无论是保持体能,还是学习技能,其底层方法都是让自己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拓展。

 

愿意写下来

 

写下来真的是一个成长的加速神器。但我看到很多读者就是嫌麻烦,他们宁愿让想法和思绪在脑中反刍千遍,也不愿在电脑或纸上写上一次,然后终日被困在低效和混沌中。这真是让人叹息。

事实上,只要你愿意把心中的想法、念头、日程安排等写下来、写清楚。你就会发现自己在思考深度、情绪平复、行动力提升、寻找人生目标……等各个方面有巨大的收获和变化。它可以不借助任何外力,就能快速地改变自己。这一点我曾在《我们都低估了“写下来”的力量》一文中有详细的讲解,希望现在能再次引起你的注意。

 

敢于正视核心困难

 

愿意写下来,一个人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和自己对话。这种对话多了,我们必然会对自己越来越坦诚,以探究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坦诚会给我们带来另一个稀缺的能力:敢于正视核心困难。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不是因为缺乏能力,而是因为缺乏勇气。

无论是学习技能、反思痛苦,还是寻找人生目标,在缺乏自我觉知的情况下,我们总会在距核心困难的最后一段距离无意识地选择绕行或回避。我们甚至会在外围久久地打转、苦苦地煎熬,但就是无法向前迈出那一步。

事实上,只要你敢于问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在顾虑什么,敢于接受最坏的结果,那你就敢正视那个核心的困难。而一旦你展现出与之对视的勇气,你就会发现原来它并不可怕,甚至还很弱小。我们心中的“害怕”大多是自己想像出来的,人们口中的“心魔”也是指自己把自己困住了。而想突破这一层,其实只需要一点点勇气,有了勇气,我们就能在成长的路上所向披靡。

 

学习新知,坚信新知

 

学习新知一定会被认为是成长过程中理所当然的事,但我发现很多读者并不是这样做的。他们虽然下定决心开始做某件事,但却并不热衷去了解这个领域内的顶级知识,或关注连接这方面的专家和牛人。
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或用抖音、快手上道听途说来的一些碎片信息来指导自己,然后在各种不确定性中来回踌躇。

可能面对严肃的学习,我们确实需要拿出一些勇气去面对它的核心困难。至少我们要读一读相关领域的经典书籍,去关注一下这方面的专家和牛人,看看他们的书和课程,有条件还可以尝试连接他们本人。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一定要舍得花钱投资自己。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花几百元吃一顿饭不算什么,但花几十上百元买书或必要的学习资料时却很舍不得。这种心态一定要小心提防。
另外,学习新知之后还要坚信新知,并实践新知,这一点至为重要。
因为很多人成长慢不是因为他笨,反而是因为他太“聪明”了。他要确定这个方法是最好的、确定这条路径一定能保证自己成功才愿意行动,否则就认为那些好听的道理都是心灵鸡汤。

倒是那些愿意相信的“傻瓜”不会有太多的顾虑,只要认定对方说的有道理,就去扎扎实实的践行,最终反而真得做成了。这其中的关系真得很简单,就像《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中说的那样:“心灵鸡汤很多说的都是对的,它是鸡汤的原因是很少有人去实践”。你不去做,再有用的道理也是没用的。

 

有一定的完美主义

 

有学习,还要有产出,而且产出一定要有广泛而长久的价值。这一点,我在《认知驱动》中反复做了强调。但想要产出足够大的价值,有时候我们还得需要具备一定的完美主义。完美主义往往被人认为是贬意词,事实上,完美主义分两种:一种是评估式(evaluative)完美主义,一种是奋斗式(striving)完美主义。 

前者是对缺憾的恐惧,它关注的重心往往不在目标本身,而在自己和目标的距离上,因此精力也在沮丧的情绪上;后者是对完美的渴望,它关注的通常是目标本身,所以人们心里想的也是如何更进一步,如何比别人做得更好,因此他们充满动力。

自然,我们要追求的是后者,即:每次产出作品时,我们都要做到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的最好水平。有这种品质的人,只要是做他自己喜欢或想做的事,那哪怕是给别人做,他也不会敷衍,一定会做到自己满意为止。他们天然有打磨意识,有作品意识。

一个差不多的结果,一个不能触动自己的东西,他们自己是不好意思拿出手的。而现实中,为了流量而不顾品质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我们只消多坚持一点完美主义,就能甩开一大波人。

 

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最后一点: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对于作品价值异常重要,它会决定你的作品是否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但这种能力似乎很难描述,我也不知道如何去教授他人,只能提示性地列举些问题,比如:1、为什么这个地方触动了你而不是别人?2、为什么你会做成这个样子才满意而别人不会?3、为什么同样的主题和素材,你产出的作品就是与众不同……有时候,我甚至认为它和一个人的天赋有关。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猜测,不一定正确,以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我暂时认为该能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你对它感兴趣,那不妨试着多关注自己的感受。

去感受什么样的东西会让自己眼前一亮,去留意自己做成什么样子才会满意……无论是你喜欢的东西,还是你创造的东西,多问自己:“为什么你认可的是它们而不是别的?”

这是我目前唯一能给出的建议。

关键词: